在金融文檔智能識別領域,大模型的泛化能力為金融業務自動化帶來了無限遐想,用大模型進行OCR識別,可以輕松抽取任意文檔版式。
然而,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,大模型如果不經過二次開發,滿足不了數據溯源需求。當模型從識別出一個關鍵財務數據,卻常常無法提供該結果在原文中“所見即所得”的絕對證據。
對于任何需要存檔、審計、追責的嚴肅文檔處理工作,這種“看似正確”但無法溯源的識別結果,是合規體系中一個無法容忍的斷點,基本不能滿足生成需求。
想象以下場景:
●信貸審批: 根據一份復雜的財報,建議拒絕一筆貸款。當審批人員追問“具體是財報中哪一項數據導致此結論”時,通用大模型只能給出一個基于概率的模糊解釋,而無法指向原文的具體條款。
●保險理賠: AI自動從醫療記錄中提取了理賠金額。在后續的賠付爭議中,如果無法提供該金額在幾十頁醫療報告中原始出處的鐵證,保險公司將陷入巨大的法律和財務風險。
●合規審計: 監管機構前來審查,要求提供某項交易決策所依據的合同條款。如果AI系統無法提供從決策結果到合同原文的清晰映射,企業將可能面臨巨額罰款。
對于金融行業而言,其可解釋性和可復核性更為關鍵。一個無法被審計的AI,無論多“智能”,都是一個不可用的系統。
易道博識智能文檔處理平臺(簡稱DeepIDP),通過大小模型協同的架構,提供全面的文檔處理能力,值得一提的是,智能文檔處理平臺支持字段級數據溯源。
這個功能在實踐中意味著:
當業務人員、風控官或審計員查看系統從一份長達50頁的招股說明書中抽取的“承諾發行總額”字段時,DeepIDP即可立刻在原始文檔的PDF影像上,高亮框選出該數字所在的具體段落、表格和位置。
這種所見即所得的溯源能力,帶來了三大核心價值:
1.結果可復核: 將AI的“黑箱”操作,變為一個完全透明、可供人工快速驗證的“白箱”流程。
2.過程可追溯: 建立起從結構化數據到非結構化原文的完整證據鏈,讓每一次AI處理都有據可查。
3.全面可審計: 完美滿足監管部門對系統決策可解釋性的要求,讓企業放心大膽地將AI用于核心業務。
問題1:小模型會被大模型徹底取代嗎?
回答: 不會。在可預見的未來,兩者將長期共存。小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效率、成本和穩定性優勢是通用大模型難以企及的。未來的趨勢是大小模型的深度協同,而非替代。
問題2:如何判斷一個文檔處理任務應該用大模型還是小模型?
高頻標準文檔用OCR小模型:每日需要處理數萬張的增值稅發票、身份證、銀行流水或標準化的入庫單。
長尾低頻文檔用大模型:需要審核的商業合同、法律文書、非標業務申請表、市場研究報告等。這些文檔可能每天只處理幾十份,但每一份的版式和語言風格都可能不同。
DeepIDP在底層集成了小模型推理引擎和大型模型推理引擎。該架構可以根據任務的復雜度和需求,自動調度最合適的模型進行處理,對外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接口。
這種融合架構屏蔽了底層模型的差異,實現了“無感調用”,用戶無需刻意區分某個識別能力是由大模型還是小模型提供,只需專注于自身業務需求即可。